您现在的位置是:热搜聚焦网 > 百科

高文柱

热搜聚焦网2025-04-05 07:43:23【百科】36人已围观

简介

每个人都希望健康长寿,而要想健康长寿,必有赖于养生。养生有道亦有术,然欲掌握此道此术,必借助于养生之书。近日,笔者认真研读了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张华敏、李鸿涛二位教授主编的《中华医藏·养生卷》,获益良多。书中所收养生图书,大体可以分为“中

每个人都希望健康长寿,而要想健康长寿,必有赖于养生。养生有道亦有术,然欲掌握此道此术,必借助于养生之书。近日,笔者认真研读了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张华敏、李鸿涛二位教授主编的《中华医藏·养生卷》,获益良多。书中所收养生图书,大体可以分为“中医养生”“道家养生”和“儒家养生”三大系列,三者互相渗透,密不可分。如再进一步细分,则有时令养生、起居养生、运动养生、服饵养生、情志养生、房中养生、丹道养生、安老养生及预防保健等八个类别。每种文献各有特色,适合于各类人群,这些养生图书的出版对于国人强身健体、延缓衰老大有助益。熟读之而领悟之,知其道而精其术,并勤于实践,持之以恒,便能达到《黄帝内经》所说的境界:“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”本书的选编出版来之不易,付出了编委会各位同仁的艰辛劳动。据2023年底李鸿涛主编出版的《新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》统计,清代以前中医养生文献达507种之多,如把道家的养生文献统计在内,应该在1000种左右。因此,《中华医藏·养生卷》是从上千种养生文献中,精心遴选出74种影印出版,可以想见所选书目是精中求精,所用底本是善中求善,说她是中医养生文献中的精华当之无愧,加之整理之佳、印制之美,则完全称得上中医养生类出版物中的精品。现结合儒者所编纂的养生名著五种,阐发一些笔者的研阅感想。《中华医藏·养生卷》中的五种养生名著《寿亲养老新书》《寿亲养老新书》是首屈一指的老年养生著作,因此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。清代老年养生大家《老老恒言》作者曹庭栋《元旦口占》诗曰:“爆竹声喧日上初,醒犹恋枕起徐徐。衰年自笑曾何补,四卷新编老老书。”《寿亲养老新书》四卷,元邹铉撰。邹铉,字冰壑,号敬直老人,邵武路泰宁(今属福建省泰宁县)人。邹铉出身官宦世家,曾祖父邹应龙。邹铉官至中都总管,品级为正三品。邹铉大概于七十致仕,荣归泰宁故里,遂重修曾祖邹应龙故居,为其自身养老营造了一个十分舒心的环境,“青山流水,竹色花香”“湖山院落,云月为家”;又“经史图书,琴棋觞咏,款亲友于玉壶中”“诸郎诸孙,珠联玉立,承顺其志,怡悦其心”。这样一幅立体画面,“允谓人间至乐”。邹氏“鸠杖鹦杯,苍颜玄鬓”,虽已年逾古稀,却老而弥坚,“见者谓不老地行仙”。其最终年寿几何,今已无从考证。《寿亲养老新书》卷一辑录陈直《养老奉亲书》全文,目录结构自成一体。陈直,北宋人,其生活年代与苏轼大体相仿,宋神宗时曾官承奉郎、泰州兴化(今属江苏)县令,它无详考。由于受宋代孝文化和宰相范仲淹“不为良相,则为良医”思想的影响,陈直与苏轼、沈括等人一样,文而通医,并对老年医学理论与实践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。陈直的《养老奉亲书》对邹铉影响甚大,邹氏晚年自号敬直老人,即崇敬陈直之意。邹氏称其“叙述有伦,摄养有节,医药有法,食治有方”。同时,邹铉曰:“余既深嘉其(指《养老奉亲书》)尽美尽善,然先哲嘉言、懿行、雅事、秘方犹多有未载者,暇日因笔续编,汇成三卷。”此中“三卷”即《寿亲养老新书》中的第二、第三、第四卷内容,可以视为《养老奉亲书》的续编。因此,《寿亲养老新书》可分两个部分:第一部分即陈直《养老奉亲书》的全部篇章,基本内容是“寿亲”。寿亲一词为使动词,即使双亲延长寿命的意思,是为子女学习奉养父母而设;第二部分即邹铉续编部分,重点内容是“养老”,是为老年人自我养生保健而设。孔子曰:“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,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。”子女寿亲和社会养老,不仅是中国传统美德,更是子女的义务和社会责任,此书可以作为我们养老保健的重要参考书。《老老恒言》《老老恒言》是又一部专为老年人撰写的养生著作,因其养生方法均是作者的切身体验,具有实效,且内容丰富,简便易行,故刊行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赞誉。作者曹庭栋,生于清康熙三十八年(1699)初为廷,后改为庭(以示终老牖下之意),字楷人,号六圃,嘉兴嘉善魏塘镇(今属浙江)人。家世显赫,历代为官。庭栋少嗜学,工诗文。乾隆元年(1736)荐孝廉方正,“督促验看,自问不敢当此,以病辞”。遂绝意仕途,于居处垒土为山,山成时正值老母七十寿辰,故名曰慈山,自号慈山居士。《老老恒言》又名《养生随笔》,是曹氏从307种古代文献中搜寻辑录的有关养老的常用格言俗语,也是曹氏以自己的养老经验为例现身说法。曹氏宅心仁厚,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并非是“老吾老”,而是“以及人之老”。其自序中云:“其中有力易办者,有力不易办者,有易办而亦非必办者,有不易办而不可不办者,概存其说,遂付梓以公诸世,是即所谓及人之老,可各竭其力,各老其老,俾老者起居寝食咸获康宁之福,竟若不自知其老,优游盛世以享余年,吾之老与人之老,得同为太平安乐之寿民,岂非大幸欤!”《东坡养生集》“人生缘何不快乐,只因未读苏东坡。”苏东坡,名轼,字子瞻,号铁冠道人,自号东坡居士,世称坡仙,北宋眉州眉山(今四川省眉山市)人,嘉祐二年(1057)进士,官至礼部尚书。东坡才华横溢,诗文辞赋千古绝唱,书法绘画旷古绝伦,道德情操堪为世范,儒学、道教、佛法融于一身,医学则有《苏沈良方》广为流传。但苏轼一生大起大落,所遭遇的颠沛流离、艰辛坎坷,亦世间少有。然无论穷达,其天性所表现出来的飘逸洒脱、超然物外、乐观向上而又“奋励有当世志”的精神,至今为世人津津乐道。近千年来,东坡诗词老少吟诵,东坡书法练家临摹,东坡美食人人喜爱,而东坡养生之学,则鲜有人问津。明末学者王如锡独具慧眼,在东坡过世五百三十多年后,从其存世文献中“取所为养生家言引伸触类,手录之,而自为一集”,名曰《东坡养生集》。王如锡,字武工,明崇祯年间(1628~1644年)应天府(今江苏省南京市)人,史志无传,生平事迹无考。《东坡养生集》凡十二卷,内容分别是:饮食、方药、居止、游览、服御、翰墨、达观、妙理、调摄、利济、述古、志异。这里应该强调,《东坡养生集》中的养生,不是单纯的保养身体,而是包括了养性、延寿、惜福、知命等方方面面。读《东坡养生集》就应该像王如锡那样,“捧其篇章而想其丰仪,揽其遗迹而标其兴寄,思其话言而窥其洞览,流略之指悬解,默喻之神至今。坡老风流依然未散,而高颧深髯、戴笠蹑屐、把盏挥毫、嬉笑怒骂之态,犹栩栩焉、奕奕焉往来江山湖海之上,此中不有长生久驻者存耶?”读《东坡养生集》更要读出东坡“人生有味是清欢”的人生快乐,读出东坡“千里共婵娟”的美好追求,读出东坡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生活态度,读出东坡“应似飞鸿踏雪泥”的处世之道,读出东坡“大江东去”的超然豪迈,读出东坡“一点浩然气,千里快哉风”的泰然豁达,读出东坡“也无风雨也无晴”的人生境界,读出东坡“修修而忘名”的高尚品格,读出东坡“吾上可陪玉皇大帝,下可陪卑田院乞儿,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”的淳朴和善良,读出东坡“着力即差”及庄周“鼓盆而歌”的生死观。总而言之,读《东坡养生集》不仅要学习东坡先生一生积累的养生经验,从中也要欣赏东坡先生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,同时更要细细品味并深刻领悟东坡先生备受人们称道的人生哲学。然而,此书自明崇祯年间初刻、清康熙年间重刻以来,至今又越350余年,一直藏之楼馆,束之高阁,并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,实在令人遗憾。《中华医藏·养生卷》的遴选收录可谓是独具慧眼,将这一宝贵的养生宝藏再次呈现给世人。《遵生八笺》健康长寿是从古至今每个人所追求的永恒目标。怎样才能健康长寿?《遵生八笺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式。《遵生八笺》作者高濂,字深甫,号瑞南,别号湖上桃花渔,明代浙江钱塘人,一说仁和人。时钱塘与仁和两县犬牙交错,属地变动乃常有之事,或其住地曾两相归属,今皆属杭州。高濂自幼秉承父志,少攻举子业,在国子监颇负盛名。然而两试不第,父乃为其捐资为郎。虽百般不愿,而难违父命。因在鸿胪寺履职多年不能升迁,遂借父丧致仕归隐,终老杭州家园。高濂作为独子,继承其父基业,家境优厚。丁申《武林藏书录》记曰:“尝筑山满楼于跨虹桥,收藏古今书籍。”叶昌炽《藏书纪事诗》亦曰:“余所见高氏藏书甚多,其印记曰妙赏楼藏书、曰高氏鉴定宋刻版书。”高子《论藏书》曰:“藏书以资博洽,为丈夫子生平第一要事。”家有海量藏书,而又能以读书为乐,故而高濂成就《遵生八笺》这一养生巨著就不难理解了。高濂崇儒、敬佛、重道,博学宏通。性至孝,惜亲情,广交名士。情致高雅,有开必先,才誉胜于士籍。旷达自适,反对理学禁锢,提倡人生自由。其因早年多病,于医药养生留意尤多,遍访仙客道友,搜集仙方秘籍,成其一生嗜好。他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戏曲家、藏书家、养生家,且影响深远。其诗词、散曲、小品亦颇有造诣,多被后世诗文集选录。主要著述有《雅尚斋诗草》《芳芷栖词》《四时幽赏》《节孝记》《玉簪记》《遵生八笺》等。《遵生八笺》作为一部切于实用的养生专著,奠定了高濂在养生学上的历史地位。《四库全书》将其归属杂家类,四库馆臣视其为“闲适消遣”读物,是对其认知的严重不足。《遵生八笺》成书于明万历十八年(1590),刊刻于万历十九年(1591),自雅尚斋初刻至今已四百三十余年,其间明、清乃至民国均有刻印。据《中国中医古籍总目》记载,《遵生八笺》各种版本有十八种之多,俨然成为当时文人墨客、达官显贵的床头必备。英国传教士德贞曾于清光绪二十一年(1895)将此书节译成英文发表,并使其在海外广为流布。新中国成立后,点校出版的各种版本亦有十余种。毫不夸张地说,《遵生八笺》是我国第一部集明代以前养生学之大成的著作,其引用文献之广,内容门类之全,文字规模之大,至今无有超越者,故被誉为中国第一养生奇书。《寿世秘典》《寿世秘典》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、具有鲜明特色和实用价值的综合性养生学著作,但因其是作者自刻,数量不多,故流传不广,鲜为人知。作者丁其誉,字蜚公,号天柱,江苏如皋人。约生于明崇祯年间,卒于清康熙年间,享年六十三岁。丁氏幼秉庭训,习举子业,于清顺治五年(1648)中副榜,八年(1651)中举人,十二年(1655)中进士,随即步入仕途。初授石楼(今属山西)县令,为官清廉,体恤百姓,《石楼县志》对其有“心存仁厚,法尚严明,劝农课士,盗绝民安”之赞誉。丁氏自幼喜好医学,广读岐黄之书,精通活人之术。乾隆《如皋县志·列传二·宦绩》云:“释褐后,授石楼令……兼岐黄术,楼民病,贫不能药,其誉施药济之,沉疴复起者甚众。”光绪《通州直隶州志·人物志上·如皋县》亦云:“兼精医,民疾得誉药之立愈。”丁氏本为文人,亦官亦医,当为苏轼、沈括者流。著书立说以传不朽,寿人寿己以终天年,当是历代儒医的本性,丁氏亦莫能外。他从读书时起,便立志编写一部养生著作,却因追求功名而无暇顾及。为官之后,便拨冗编纂,这从自序中可知:“余少好方技杂术诸书,每思广收约采,汇为一篇。其时耑帖括制举子业,弗获肆其力。今幸登第后岁月多暇,夙愿可毕。用是浏览百氏,综覈群籍,凡有合于修德养生者裒而存之,列为十有二种,名曰《寿世秘典》。”据此,则《寿世秘典》的撰写约始于顺治十二年(1655)。又据吴珂鸣《寿世秘典》序的落款“康熙癸丑岁九月望日毗陵年家眷弟吴珂鸣耕方氏题于燕台邸舍”字样,则其成书约在康熙十二年(1673),前后历时十八年之久。除《寿世秘典》外,丁氏还著有《耆英录》一书。此书的编纂方法与明高濂的《遵生八笺》相类,主要是从大量的古籍中辑录能为己用者,按门类编排,颇具类书性质。其引文为第一手资料者居多,亦有少数间接引用者。据不完全统计,参考引用书目近千种,大多在引文之下注明出处。某些引用文献在今已失传的情况下,靠此书得以保存部分内容,尤为可贵。其中《法鉴》《典略》两门嗣刻未果,亦难免令人遗憾。《中华医藏·养生卷》是中医养生文献的精华在《中华医藏·养生卷》所收的74种养生著作中,第一种便是集儒家、道家、医家于一身的晋代著名学者葛洪所写的《抱朴子·内篇》,他在卷十六《黄白》篇中引《龟甲文》曰:“我命在我不在天,还丹成金亿万年。”意思是说:人的生命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,而不是受限于天命;通过丹道修炼等手段,可以改变命运,期望达到长生不老与天地同寿的境界。从古至今,人类对于无限生命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。如果说“寿敝天地,无有终时”目前还停留在传说中的神仙世界,而“形体不敝,精神不散,年亦可以百数”则完全可以成为人间现实。我们不奢求成为真人、至人“与天地同寿”,但通过潜心修炼成为圣人、贤人“年可以百数”的愿望,则一定要达到,也一定能够达到!《中华医藏·养生卷》无疑是帮助我们实现这一愿望的法宝。《中华医藏·养生卷》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更是中医养生文献的精华。这部书的整理出版不仅是中医人“守正”与“创新”的基础性工作,更是中医人对文化自信最直接、最具体、最有说服力的诠释。在《中华医藏·养生卷》出版一周年之际,我们重新审视她的熠熠风采,越发被她耀眼的光辉所感染。(作者系华夏出版社原社长 高文柱)(本文转载自公众号“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”,编辑:王青云,审核:厉秀昀、徐婧。)■ 文章来源: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编辑 | 王自晨监制 | 张颀审核 | 弘文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很赞哦!(72)

相关文章

热门文章

站长推荐